一部儿童小说被改编,反而成了不太适宜儿童观看的电影,本片里没有过分的血腥和暴力,有的是孩子作祟的好奇心,细微的孤单情绪,和结交新朋友的欢笑声。当孩子不得不面对成人的世界的规则,童年也许过早消散。谁该为男孩的丧命负责?谁又该为百万犹太民族的遇难买单?战火连城之日,唯有孩童才能保持一颗诚稚未泯的心,阴云的笼罩减弱不了追求心灵自由的翱翔,本期《麦田电影院》让我们倾听这位穿条纹睡衣的男孩,讲述他生前最后时刻。为无法预知的命运叹惋,更为跨越种族的友谊喝彩。
独家解读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
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,建议wifi下播放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017la1k46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孩子凭着自己的天性感受这个世界,他们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听,用鼻子去闻。他们以单纯的感性直达人心,而不被冰冷的理性浸染。2007年,美国导演马克·赫尔曼将同名儿童小说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搬上了银幕。故事发生于二战期间,伴随低沉悠扬的钢琴曲,展开双臂的主人公布鲁诺和他的朋友,模仿着小飞机穿梭在柏林的大街小巷。因为军人父亲的调职,他不得不告别玩伴,迁往乡下的新居。而人们回避的眼神和闪烁其词的言语,让敏感的布鲁诺注意到新生活的不平凡。导演正是通过他的视角,向战争世界投去一束不失温暖、却又意味深长的目光。一、和你的“敌人”做朋友乡野的生活乏味无趣,借着某个巧妙的机会,布鲁诺躲开了父母的“监控”,像个真正的探险家那样,走进屋外未知的世界。明媚的阳光指引着男孩在树林间欢快地奔跑,童话般挥舞着手中的“长剑”;他不知道自己将遭遇的是一个真实的地狱。布鲁诺见到了铁丝网另一面,面容苍白的施穆尔。那似乎无力抬起的大脑袋,与年龄不符的紧锁的眉头,让人顿生怜悯。布鲁诺眼眸中清澈的湛蓝,透着一种无忧无虑的天真;而施穆尔低垂的眼角和闪躲的神情,却充满了失去亲人和自由的忧虑和无奈。尽管烟雾和恶臭越来越难以掩盖,布鲁诺关于施穆尔的好奇和迷惑,却始终找不到答案。铁丝网阻隔不了他们交流的渴望,却破坏了一同玩闹的可能,和两个同龄人对世界的认知协调。在布鲁诺眼中,铁丝网内的那片土地,是一个和自己生活截然不同、具有强大诱惑力的“乐园”,正等待着自己去“探险”,而施穆尔则是上天赐予自己分享快乐的好伙伴。然而施穆尔淡淡的回应埋下了伏笔,“我是犹太人”。布鲁诺的父亲曾说过“他们根本不能算作是人”;家庭教师循循善诱的“教诲”,也使得布鲁诺的认识产生了矛盾冲突。当姐姐对他说出“劳动营”的真实用意——关押邪恶的犹太人后,他开始认为“我(和施穆尔)不应该是朋友,而是敌人”。在逼问和恐惧面前,他背叛了友谊;在悔恨和良知的折磨下又重归于好。在战争非此即彼的残酷中,这样的友情不可能善终。布鲁诺急于帮朋友找到消失的父亲,却只是一同走进深渊。布鲁诺至死也不明白,他没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力,因为战争早已替他选定了敌人。二、迷雾笼罩下的真相导演并未单一地将视角限制在布鲁诺身上,透过性格各异的旁人,他试图以一种更全面而冷静的姿态去把握战争,去展现悲剧。父亲拉尔夫,一名令犹太人闻之色变的“刽子手”,在家中却是一副不失慈爱的严父形象,面对儿子的疑问和妻子的责难,他自认为“作为一名士兵,你的人生便不是关乎选择,而是关乎责任”。为了这份“责任”,他必须承担净化帝国版图的清洗工作,为了国家“利益”和民族“荣耀”,幻想般正义的坚守令人叹惋。无意间得知真相后,母亲艾尔莎痛苦难耐,面对丈夫甚至整个家庭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潭却束手无策,是当时很多德国女人的悲剧;良知的折磨与无力的反抗并存着,原本美丽的她日渐枯槁憔悴,甚至酗酒度日。姐姐格雷特尔在经过家庭教师“洗礼”后,偏激易怒的性格慢慢突显,被丢弃的洋娃娃令人触目惊心,希特勒的画像不止贴满卧房,也贴满了这个12岁少女狂热的内心。在布鲁诺心中,除了施穆尔是善良可爱的伙伴,替自己包扎伤口的佣人帕维尔,和默默干活的人们和善安静的模样,与所谓邪恶的民族形成巨大的反差,而这一反差存在于许多愿意去看、愿意去听的人心中。可惜布鲁诺每一次的追问都被打断,他距真相总是一步之遥;这个可触却不可及的秘密,从诞生之日起就掩藏在历史浓暗的迷雾中。无论是认可屠杀行动的祖父,还是刻意疏离的祖母,每一个缄默者都被这迷雾包围,同时也都编织着迷雾。刽子手是政府洗脑的结果,顺从者迫于暴力的高压,逃避者自身无力去反抗……当所有的恶都指向金字塔顶那黑暗的象征符号,迷失的年代里似乎所有人都是无辜的。然而镜头在此提供了另一种表达,在那样的年月里,谁又是无辜的?三、最伟大的探险家反映二战期间纳粹恶行的电影并不鲜见,面对那段暗无天日的血腥年代,导演们选取了不同的着力角度来切入。《美丽人生》用亲情的力量诠释永不泯灭的爱,《辛德勒名单》在黑白光影中点缀上人性的光辉,《钢琴师》将艺术力量化为不朽。无论何种形式,影片所表达的都是对和平的向往、对战争的思考与对人性的探求。本片用孩童的纯真反衬战争的罪恶,对于纳粹的凶残行径,导演只是点到为止的铺陈,没有血腥暴力的感官震撼,也没有过分悲情的渲染,结尾处在镜头中抹去了人们濒死的挣扎,用那扇逐渐在视野中远离的铁门,锁住了一切哭号,只余永恒的静默,在散落一地的条纹睡衣上流淌蔓延。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,把残酷至极的种族主义屠杀,化为一场儿童的浪漫刺激的探险。全片由布鲁诺的探索推动,无论环境多么压抑,布鲁诺总凭着单纯的好奇期待着对世界的发现,做“身穿善良盔甲的战士,来到蛮荒之地探险”。搬迁前,父亲的安慰“就当作是一次探险,像你有本书里写的那样”,和家庭教师“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犹太人是好的,那你就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探险家”都使布鲁诺对“农场”的好奇与日俱增。偷看到伪造的营地纪录片后,布鲁诺更加深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,他甚至自豪地拥抱了父亲,这位创建营地生活的“始作俑者”。极具讽刺的是,这位小探险家第一次踏进那“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”的“温馨营地”里,就赶上了父亲对犹太人的加速处理,而没能逃掉死亡的命运。探险似乎才开始就结束了,然而他的确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探险;他亲自带领着我们找到了“好的犹太人”,他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探险家。片中场景的原型应该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,导演给了一个画有4个焚尸炉的图表镜头来点明。因为压抑气氛无所不在,所以影片拍摄中,剧组很关注两位小演员的感受,布鲁诺的扮演者阿沙·巴特菲尔德,凭借片中精湛的演出,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新演员提名。原著作者约翰·伯恩说过:“纳粹的罪行已经过去了很久,但似乎种种阴霾一直缠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。种族主义者、军国主义者、激进份子依然活跃在这个世界上。我想我们的社会上,年轻人或许并不明白数十年前的悲剧,我们必须要警醒这一点”。影片前半部分平静而缓慢地搭建起两个8岁男孩的友谊,最后十分钟则以迅疾的叙述节奏,在观者来不及做出反应,甚至连主人公都来不及发声呼喊时,就把他们的命运定格在那个暴雨的午后。在慌乱的躁动中迅速牵起的小手,扫过脸庞的光亮一瞬即逝。导演也用自己的语言警醒着观者,悲剧从来不会给人类准备的时间,因为在那之前我们已经错得很远。栏目组:麦田电影院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,转载请注明
孩子凭着自己的天性感受这个世界,他们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听,用鼻子去闻。他们以单纯的感性直达人心,而不被冰冷的理性浸染。
2007年,美国导演马克·赫尔曼将同名儿童小说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搬上了银幕。故事发生于二战期间,伴随低沉悠扬的钢琴曲,展开双臂的主人公布鲁诺和他的朋友,模仿着小飞机穿梭在柏林的大街小巷。
因为军人父亲的调职,他不得不告别玩伴,迁往乡下的新居。而人们回避的眼神和闪烁其词的言语,让敏感的布鲁诺注意到新生活的不平凡。导演正是通过他的视角,向战争世界投去一束不失温暖、却又意味深长的目光。
一、和你的“敌人”做朋友
乡野的生活乏味无趣,借着某个巧妙的机会,布鲁诺躲开了父母的“监控”,像个真正的探险家那样,走进屋外未知的世界。
明媚的阳光指引着男孩在树林间欢快地奔跑,童话般挥舞着手中的“长剑”;他不知道自己将遭遇的是一个真实的地狱。
布鲁诺见到了铁丝网另一面,面容苍白的施穆尔。那似乎无力抬起的大脑袋,与年龄不符的紧锁的眉头,让人顿生怜悯。布鲁诺眼眸中清澈的湛蓝,透着一种无忧无虑的天真;而施穆尔低垂的眼角和闪躲的神情,却充满了失去亲人和自由的忧虑和无奈。
尽管烟雾和恶臭越来越难以掩盖,布鲁诺关于施穆尔的好奇和迷惑,却始终找不到答案。铁丝网阻隔不了他们交流的渴望,却破坏了一同玩闹的可能,和两个同龄人对世界的认知协调。
在布鲁诺眼中,铁丝网内的那片土地,是一个和自己生活截然不同、具有强大诱惑力的“乐园”,正等待着自己去“探险”,而施穆尔则是上天赐予自己分享快乐的好伙伴。
然而施穆尔淡淡的回应埋下了伏笔,“我是犹太人”。布鲁诺的父亲曾说过“他们根本不能算作是人”;家庭教师循循善诱的“教诲”,也使得布鲁诺的认识产生了矛盾冲突。
当姐姐对他说出“劳动营”的真实用意——关押邪恶的犹太人后,他开始认为“我(和施穆尔)不应该是朋友,而是敌人”。
在逼问和恐惧面前,他背叛了友谊;在悔恨和良知的折磨下又重归于好。在战争非此即彼的残酷中,这样的友情不可能善终。布鲁诺急于帮朋友找到消失的父亲,却只是一同走进深渊。布鲁诺至死也不明白,他没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力,因为战争早已替他选定了敌人。
二、迷雾笼罩下的真相
导演并未单一地将视角限制在布鲁诺身上,透过性格各异的旁人,他试图以一种更全面而冷静的姿态去把握战争,去展现悲剧。
父亲拉尔夫,一名令犹太人闻之色变的“刽子手”,在家中却是一副不失慈爱的严父形象,面对儿子的疑问和妻子的责难,他自认为“作为一名士兵,你的人生便不是关乎选择,而是关乎责任”。为了这份“责任”,他必须承担净化帝国版图的清洗工作,为了国家“利益”和民族“荣耀”,幻想般正义的坚守令人叹惋。
无意间得知真相后,母亲艾尔莎痛苦难耐,面对丈夫甚至整个家庭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潭却束手无策,是当时很多德国女人的悲剧;良知的折磨与无力的反抗并存着,原本美丽的她日渐枯槁憔悴,甚至酗酒度日。
姐姐格雷特尔在经过家庭教师“洗礼”后,偏激易怒的性格慢慢突显,被丢弃的洋娃娃令人触目惊心,希特勒的画像不止贴满卧房,也贴满了这个12岁少女狂热的内心。
在布鲁诺心中,除了施穆尔是善良可爱的伙伴,替自己包扎伤口的佣人帕维尔,和默默干活的人们和善安静的模样,与所谓邪恶的民族形成巨大的反差,而这一反差存在于许多愿意去看、愿意去听的人心中。
可惜布鲁诺每一次的追问都被打断,他距真相总是一步之遥;这个可触却不可及的秘密,从诞生之日起就掩藏在历史浓暗的迷雾中。无论是认可屠杀行动的祖父,还是刻意疏离的祖母,每一个缄默者都被这迷雾包围,同时也都编织着迷雾。
刽子手是政府洗脑的结果,顺从者迫于暴力的高压,逃避者自身无力去反抗……当所有的恶都指向金字塔顶那黑暗的象征符号,迷失的年代里似乎所有人都是无辜的。然而镜头在此提供了另一种表达,在那样的年月里,谁又是无辜的?
三、最伟大的探险家
反映二战期间纳粹恶行的电影并不鲜见,面对那段暗无天日的血腥年代,导演们选取了不同的着力角度来切入。《美丽人生》用亲情的力量诠释永不泯灭的爱,《辛德勒名单》在黑白光影中点缀上人性的光辉,《钢琴师》将艺术力量化为不朽。无论何种形式,影片所表达的都是对和平的向往、对战争的思考与对人性的探求。
本片用孩童的纯真反衬战争的罪恶,对于纳粹的凶残行径,导演只是点到为止的铺陈,没有血腥暴力的感官震撼,也没有过分悲情的渲染,结尾处在镜头中抹去了人们濒死的挣扎,用那扇逐渐在视野中远离的铁门,锁住了一切哭号,只余永恒的静默,在散落一地的条纹睡衣上流淌蔓延。
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,把残酷至极的种族主义屠杀,化为一场儿童的浪漫刺激的探险。全片由布鲁诺的探索推动,无论环境多么压抑,布鲁诺总凭着单纯的好奇期待着对世界的发现,做“身穿善良盔甲的战士,来到蛮荒之地探险”。
搬迁前,父亲的安慰“就当作是一次探险,像你有本书里写的那样”,和家庭教师“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犹太人是好的,那你就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探险家”都使布鲁诺对“农场”的好奇与日俱增。偷看到伪造的营地纪录片后,布鲁诺更加深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,他甚至自豪地拥抱了父亲,这位创建营地生活的“始作俑者”。
极具讽刺的是,这位小探险家第一次踏进那“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”的“温馨营地”里,就赶上了父亲对犹太人的加速处理,而没能逃掉死亡的命运。探险似乎才开始就结束了,然而他的确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探险;他亲自带领着我们找到了“好的犹太人”,他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探险家。
片中场景的原型应该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,导演给了一个画有4个焚尸炉的图表镜头来点明。因为压抑气氛无所不在,所以影片拍摄中,剧组很关注两位小演员的感受,布鲁诺的扮演者阿沙·巴特菲尔德,凭借片中精湛的演出,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新演员提名。
原著作者约翰·伯恩说过:“纳粹的罪行已经过去了很久,但似乎种种阴霾一直缠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。种族主义者、军国主义者、激进份子依然活跃在这个世界上。我想我们的社会上,年轻人或许并不明白数十年前的悲剧,我们必须要警醒这一点”。
影片前半部分平静而缓慢地搭建起两个8岁男孩的友谊,最后十分钟则以迅疾的叙述节奏,在观者来不及做出反应,甚至连主人公都来不及发声呼喊时,就把他们的命运定格在那个暴雨的午后。在慌乱的躁动中迅速牵起的小手,扫过脸庞的光亮一瞬即逝。导演也用自己的语言警醒着观者,悲剧从来不会给人类准备的时间,因为在那之前我们已经错得很远。
栏目组:麦田电影院
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,转载请注明
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
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
鲸鱼放映室|麦田电影院|看图猜电影
有一张剧照|有一个影人|有一句台词|有一段原声
影史轶事|深度影评|导演访谈|资源共享
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
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
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,
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.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